推广 热搜: 涂料  资讯  国内  卫浴  科技  有限公司  塑料  中国  管材  板材 

硅酸钙绝热制品

   日期:2023-07-14 08:09     来源:中国建材网    十环网整理      浏览:252    
核心提示:A2.2 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 A2.3 分度值为1mm的钢直角尺,其中一臂长度不小于500mm。 A2.4 游标卡尺。 A2.5 卡钳。 A3 几何尺寸测量方法 A3.1 平板 A3.1.1

标准名称 硅酸钙绝热制品 标准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名称(英) Calcium silicate insulation 标准号 GB 10699-89 标准发布单位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批准 标准发布日期 1989-03-31批准标准实施日期 1989-12-01实施 附图图1; 图2; 图3; 图4;

标准正文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 ISO/DIS 8143《硅酸钙绝热制品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硅酸钙绝热制品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    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热面温度不大于923K(650℃)的各类设备、管道    及其辅件用硅酸钙绝热制品。硅酸钙绝热制品如果在低于环境下    使用,则应采取特殊措施。    2 引用标准       GB 4132 绝热材料名词术语       GB 5464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       GB 10294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GB 10295 绝热层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测定 圆管法       GB 10296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       GB 10297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热线法    3 名词术语    3.1 弧形板:横断面为内径大于0.5mm的弧形预制品,内径为0.5m    或不足0.5m的则归入管壳(管瓦)。    3.2 管段:由两块或数块管壳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圆筒。    3.3 本标准涉及的其他有关名词按GB 4231的规定。    4 产品分类    4.1 品种    4.1.1按增强纤维的不同制品分为有石棉和无石棉两种。    4.1.2 按制品密度制品分为240号、220号和170号。    4.2 级别       按制品外观质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    4.3 形状    按制品外形分为平板、弧形和管壳(管瓦)。    4.4 公称规格尺寸    4.4.1 平板     长度:400、500、600mm;                   宽度:200、250、300mm;                   厚度:40、50、60、70、80、90mm。    4.4.2 弧形板   长度:400、500、600mm;                   内径:508、530、560、630、720、820、920、                         1020、1220、1420、1620mm;                   厚度:40、50、60、70、80、90mm。    4.4.3 管壳     长度:400、500、600mm;                   内径:57、73、76、83、89、103、108、114、121                         133、140、146、159、168、194、219、245、                         273、325、356、377、419、426、480mm;                   厚度:40、50、60、70、80、90mm。    4.4.4 用户如需特殊规格尺寸,可由供需双方协议执行,但技术    要求仍遵循第5章要求。    4.5 产品标记    4.5.1 标记方法:        标记顺序为:产品名称;品种、形状、长度×宽度(内径)×厚度;标准号。        有无石棉制品用Y、W表示。平板、管壳、弧形板用P、G、H表示。    4.5.2 标记示例:        长为600mm,宽为300mm、厚为60mm的220号有石棉平板制品:        硅酸钙绝热制品    Y22P600×300×60  GB 10699        长为500mm,内径为219mm,厚为50mm的240号无石棉管壳制品:        硅酸钙绝热制品    W24G500×219×50  GB 10699        长为400mm,内径为560mm,厚为70mm的170号无石棉弧形板制品:        硅酸钙绝热制品    W17H400×560×70  GB 10699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质量    5.1.1 尺寸允许偏差,以标明公称尺寸为基础,制品尺寸允许偏    差不得大于表 1 所列数值。                             表   1 ───┬───────────────────┬────────────────        │                                      │       │            尺寸允许偏差              │        外观缺陷       ├──┬──┬────┬────────┼────────┬───────        │    │    │        │                │                │       │ 长 │宽  │内径    │      厚        │   缺  棱       │    缺 角       │ mm │mm  │        │      mm        │     个         │      个       ├──┼──┼────┼──┬──┬──┼──┬──┬──┼──┬──┬──       │    │    │        │    │    │    │    │    │    │    │    │       │    │    │        │优等│一等│合格│优等│一等│合格│优等│一等│合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  │±4 │±4 │        │+2 │+2 │+3 │ 0  │ 1  │ 2  │ 0  │ 1  │ 2   板  │    │    │        │-1.5│-1.5│-1.5│    │    │    │    │    │ ───┼──┼──┼────┼──┼──┼──┼──┼──┼──┼──┼──┼──       │    │    │        │    │    │    │    │    │    │    │    │  弧形 │±4 │    │+3.25%│+2 │+2 │+3 │ 0  │ 1  │ 2  │ 0  │ 1  │ 2        │    │    │        │    │    │    │    │    │    │    │    │   板  │    │    │+3.25%│-1.5│-1.5│-1.5│    │    │    │    │    │ ───┼──┼──┼────┼──┼──┼──┼──┼──┼──┼──┼──┼──       │    │    │        │    │    │    │    │    │    │    │    │       │    │    │+3.25%│    │    │    │    │    │    │    │    │   管  │    │    │+1.25%│    │    │    │    │    │    │    │    │       │±4 │    │  或    │+2 │+2 │ +3│    │    │    │    │    │       │    │    │+5mm   │-1.5│-1.5│-1.5│ 0  │ 1  │ 2  │  0 │ 1  │ 2       │    │    │+5mm   │    │    │    │    │    │    │    │    │   壳  │    │    │取较宽值│    │    │    │    │    │    │    │    │ ───┴──┴──┴────┴──┴──┴──┴──┴──┴──┴──┴──┴──    5.1.2 外观缺陷    5.1.2.1 制品不得有长度超过30mm和深度超过7mm的缺棱,也不得    有长度超过20mm和深度超过10mm的缺角。    5.1.2.2 制品深度不大于3mm的棱损伤和深度不大于4mm的角损伤不    作为外观缺陷处理。    5.1.2.3 小于5.1.2.1所规定尺寸的缺陷个数不得超过表1中列数值。    5.1.2.4 制品不得有贯穿裂纹。    5.1.3 壁厚均匀性:弧形板、管壳制品任一位置的局部厚度不得偏离平均壁厚的3mm。    5.1.4 垂直度偏差    5.1.4.1 平板角垂直度偏差为每100mm不超过0.5mm。    5.1.4.2 管壳制品90°端部垂直度偏差不超过外径的2%。    5.1.5 翘曲度    5.1.5.1 平板制品翘曲度不得超过3mm。    5.1.5.2 弧形板、管壳制品不测量翘曲度。    5.2 物理性能指标       制品物理性能指标见表 2。                                 表  2 ───┬───┬────────┬─────┬─────┬─────┬─────       │密度  │    导热系数    │          │          │          │       │最大  │平均温度343±5K │抗压强度  │ 抗折强度 │ 线收缩率 │质量含水率       │ 值   │   最 大 值     │   最小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      │    W/m.k       │  MPa     │   MPa    │   %     │   %       │kg/m3 │  (kcal/m.h.℃) │ (kgf/cm2)│ (kgf/cm2)│          │  ───┼───┼────────┼─────┼─────┼─────┼───── 170号 │ 170  │ 0.055 (0.047)  │0.40(4.1) │ 0.20(2.1)│   2.0    │   7.5 ───┼───┼────────┼─────┼─────┼─────┼───── 220号 │ 220  │ 0.062 (0.053)  │0.50(5.1) │ 0.30(3.1)│   2.0    │   7.5 ───┼───┼────────┼─────┼─────┼─────┼───── 240号 │ 240  │ 0.064 (0.055)  │0.50(5.1) │ 0.30(3.1)│   2.0    │   7.5 ───┴───┴────────┴─────┴─────┴─────┴─────    5.3 制品最高使用温度       制品最高使用温度为923K(650℃)。    5.4 不燃性       硅酸钙本身具有不燃性,以有机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的制品必须    提供不燃性试验结果。    6 试验方法    6.1 外观质量试验方法按附录A(补充件)进行。    6.2 密度试验方法按附录B(补充件)进行。    6.3 最高使用温度试验方法按附录C(补充件)进行。    6.4 导热系数试验方法按附录D(补充件)进行。    6.5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按附录E(补充件)进行。    6.6 抗折强度试验方法按附录F(补充件)进行。    6.7 质量含水率试验方法按附录B(补充件)进行。    6.8 不燃性试验方法按GB 5464进行。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规则和结果评定按附录G(补充件)进行。    7.2 若抽样检验结果只因外观质量不合格,生产厂家有权建议逐件检验。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出厂产品应有质量合格证,每一包装箱上应标有产品标    记,注册商标等级、数量、制造厂名及生产日期;还应标明“防震、    防水、防潮”字样或标志。    8.2 包装:产品必须采用包装箱包装,并采取防潮、防水及防止松动措施。    8.3 运输:运输中应防震、防水、防潮、装卸时应轻拿轻放,尽可能    采用集装箱运输。    8.4 贮存:产品应按品种、等级、规格在室内垫高堆放,堆放场地坚    实、干燥、平整。     附录A    外观质量试验方法    (补充件)    A1 试件       从按附录G(补充件)规定方法确定的样本中随机抽取一制品。    A2 测量工具    A2.1 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    A2.2 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    A2.3 分度值为1mm的钢直角尺,其中一臂长度不小于500mm。    A2.4 游标卡尺。    A2.5 卡钳。    A3 几何尺寸测量方法    A3.1 平板    A3.1.1 长度和宽度:在平板两端离边缘20mm处和中心位置用钢直尺    测量平板的长度和宽度,1到1mm,测量结果为三个读数的平均值。    A3.1.2 厚度:用游标卡尺在平板任一边的两端离边缘20mm处和中心    位置测量,1到0.5mm;对相对的另一边重复以上测量,测量结果    为6个读数的平均值。    A3.2 弧形板    A3.2.1 长度(非弧面尺寸):按A3.1.1规定进行。    A3.2.2 厚度:用卡钳和钢直尺在弧形板两端离边缘20mm处和中心位    置测量,1到0.5mm,测量结果为6个读数的平均值。    A3.2.3 内径:用钢卷尺在弧形板两端离边缘20mm处和中心位置测量    外圆弧长,1到1mm,按其组成整圆的块数算出外圆周长,由外圆    除以圆周率(3.142)求得外径,减去两倍测量平均厚度的内径,测量    结果为3个读数的平均值。    A3.3 管壳    A3.3.1 长度:按A3.1.1规定进行。    A3.3.2 厚度:按A3.2.1规定进行。    A3.3.3 内径:将管壳组成管段,用卡钳、直尺在管段两端20mm处和    中心位置测量管段内径,1到1mm,在第一次测量的直角方向重复    以上测量,测量结果为6个读数的平均值,测量时注意保证管段不受    测量工具的受力而明显变形,也可用A3.2.3规定的方法进行。    A4 缺棱缺角测量方法    A4.1 缺棱    A4.1.1 用直角尺紧贴缺棱边,钢直尺紧贴-直角尺边缘探入缺棱最    深处,钢直尺与缺棱边两个平面的夹角约为45°,缺棱最深处到棱边    的距离为缺棱深度,1到1mm。    A4.1.2 用钢直尺测量缺棱长度,1到1mm。    A4.1.3 记录同一块制品中的缺棱数。    A4.1.4 缺棱深度和长度的测量结果为同一块制品中所有缺棱中最大缺棱的测量值。    A4.2 缺角    A4.2.1 用钢直尺从顶角方向探入缺角最深处,钢直尺与缺角相邻    三边的夹角大致相等。顶角到缺角的最深处的距离即为缺角深度,    1到1mm。    A4.2.2 用钢直尺测量缺角在三个邻边方向的尺寸,三个测量值中    最大值为缺角长度,1到1mm。    A4.2.3 记录同一块制品中的缺角数。    A4.2.4 缺角深度和长度为同一块制品中的所有缺角中最大者的测量值。    A5 垂直度偏差测量方法    A5.1 平板角垂直度    A5.1.1 把制品放置一平面上,将钢直角尺放在一个角上,使角尺的一臂    紧贴板的一边,测量角尺另一臂与邻边的间隙宽,1到1mm,如图A1。    A5.1.2 对板的斜对角重复A5.1.1的测量。    A5.1.3 按下式算出角垂直度偏差:                             间隙宽×100             角垂直度偏差=━━━━━━━━━ mm/100mm ………………… (A1)                               短边长    A5.1.4 测量结果以两个斜对角读数的平均值报出。    A5.2 管壳90°端部垂直度偏差。    A5.2.1 管壳组成一完整管段,竖直放置一平面上,把直角尺的直角    对着管段底部,并使管段以其轴向转动,记录钢直尺臂与管段上端    的最大间隙,1到1mm,如图A2所示。    A5.2.2 按下式算出90°端部垂直偏差:                                  间隙宽              90°端部垂直度=━━━━━━━━% …………………………(A2)                                 短边长    A5.2.3 对管段另一端重复A5.2.1和5.2.2的测量。    A5.2.4 测量结果以两端读数平均值报出。    A6 平板翘曲度测量方法    A6.1 把平板放置一平面上,凹面朝上,将直尺架在平面凹面上来回观察,    用另一钢尺测量直尺下缘到板面的最大间隙,1到1mm,如图A3所示。    A6.2 在第一次测量的直角方向重复A6.1步骤。    A6.3 测量结果以上述两个读数的平均值报出。    A7 试验报告    A7.1 试验单位;    A7.2 产品标记和说明;    A7.3 试验项目;    A7.4 每个试件的试验数据;    A7.5 试验结果;    A7.6 试验日期;     A7.7 试验人员。     附录B    密度和质量含水率试验方法    (补充件)    B1 试件:从按附录G(补充件)确定的样本中随机抽取三块试样,    加工成满足试验设备要求的几何尺寸,但试件尺寸不得小于    100×100×25mm。    B2 设备    B2.1 恒温烘箱,应能满足在383±5K(110±℃)下恒要求。    B2.2 天平:感量为1g,量程能满足试块称重要求。    B2.3 测量工具,按A.2要求。    B3 步骤    B3.1 在天平上称量试件质量G1,1到1g。    B3.2 将试件置于恒温烘箱中,在383±5K(110±5℃)下烘干至恒重,    随后移至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B3.3 在天平上称量烘干后试件质量G2,1到1g。    B3.4 按附录A(补充件)方法测量试件的几何尺寸,算出体积V。    B3.5 试验结果计算:    B3.5.1 试件密度按下式计算:                     G2                p=━━━   ……………………………………(B1)                      V    式中:p───试件密度,kg/m[3]          G2───试件干燥质量,kg;          V─── 试件体积,m[3]。    B3.5.2 试件质量含水率计算:                      G1 - G2                W=━━━━━━━━━ ×100 ……………………(B2)                                 G2    式中: W───试件质量含水率,%;           G1──试件自然状态下质量,kg;           G2──试件干燥质量,kg。    B3.5.3 制品的密度、质量含水率的测量结果取三块试件数据的平均值。    B4 试验报告    B4.1 试验单位;    B4.2 产品名称及说明;    B4.3 每块试件的数据;    B4.4 试验结果;    B4.5 试验日期;    B4.6 试验人员。     附录C    最高使用温度试验方法    (补充件)    C1 试样       从按附录G(补充件)规定方法确定的样本中随机抽取样品制备为    长、宽为120mm,厚度为制品厚的试样,对弧形板、管瓦制品应制成    长宽约为120mm,尽可能厚的试件,但厚度不得低于25mm,对无法制    成试样试件的制品可以用同品种、同批号的平板制品替代。    C2 仪器设备    C2.1 恒温高温炉:应能满足C3.3所规定的加热条件及大小尺寸。    C2.2 恒温烘箱:满足383±5K(110±5℃)下恒温要求。    C2.3 游标卡尺。    C2.4 干燥器。    C3 步骤    C3.1 把试件置于恒温烘箱内,在378±5K温度下烘干至恒重,移至    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C3.2 在试件表面长宽两个方向相距100mm处分别用细钢针固定两个    点,用游标卡尺测两细钢针之间的距离L1,1到0.2mm。    C3.3 将测量后的试件放置于高恒温炉中,炉内备有支撑试件的架子,    试件间、试件与炉内任一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mm,并能避免发热元    件对试件的直接辐射,炉温在24h内从室温均长至923±10K 恒温16h。    C3.4 恒温后至少经8h在炉内将试件温度降至378±5K再将试件移入干    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C3.5 重新测量试验后的试件长宽两方向两钢针之间的距离L2,1到0.2mm。    C4 计算    C4.1 线收缩率按下式计算:                      L1 - L2                H=━━━━━━ ×100 ……………………………(C1)                        L1    式中:H───线收缩率,%;          L1── 试验前两钢针之间的距离,mm;          L2── 试验后两钢针之间的距离,mm。    C4.2 试件的线收缩率为长、宽两个方向线收缩的平均值。    C4.3 试验结果为三个试件线收缩率的平均值。    C5 最高使用温度       当制品的线收缩满足本标准5.2条中有关收缩率指标时,该制品    的最高使用温度为923K(650℃)。    C6 试验报告    C6.1 试验单位;    C6.2 产品名称;     C6.3 产品密度;    C6.4 试验前后的测量数据,计算结果;    C6.5 试验时炉内恒定温度(平均值);    C6.6 试验时恒温时间;    C6.7 试验日期;    C6.8 试验人员。     附录D    导热系数试验方法    补充件)    D1 试件       在按附录G(补充件)规定方法确定的样本中随机抽取制品加工成    测试仪器合适的试件,但试件厚度不得小于20mm,当弧形板和瓦管    制品用GB 10294 规定方法测试时,可加工成合适的平板试件;如无    法加工时,可用同品种、同批号的平板制品替代。    D2 试验方法    D2.1 按GB 10294 规定的方法进行。    D2.2 准许按GB 10296、GB  10295和GB 10297规定的方法测试导热    系数,若有争执时,按GB 10294规定方法仲裁。    D3 试验报告    D3.1 试验单位;    D3.2 产品名称;    D3.3 产品密度;    D3.4 试验结果,测试平均温度;    D3.5 试验方法;    D3.6 试验日期;    D3.7 试验人员。     附录E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补充件)    E1 试件       从按附录G(补充件)规定的方法确定的样本中随机抽取的样品制    成试件。平板制成三块约100mm正方,厚度为制品原厚度的试件,弧    形板和管瓦制品制成约100mm正方,尺可能厚的试件,但试件厚度不    得低于25mm,当无法制成这样的试件时,可用同品种、同批号、同    厚度的平板替代,试件两表面要求平行,表面平整。    E2 仪器设备    E2.1 压力试验机:最大标准压力示值19.6kN。    E2.2 恒温烘箱:同附录C2.2    E2.3 干 燥器    E2.4 测量工具    E3 步骤    E3.1 把试件置于383±5K恒温箱中烘干至恒重,然后移至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E3.2 测量试件长、宽、高尺寸,1到1mm,并计算其面积。    E3.3 将试件置于压力机的加载台上,应使压力机中心与试件中心重合。    E3.4 调整加荷速度,以每分钟不超过试件厚度10%的速度在滑块上施加荷载。    E3.5 加压至试件破坏,记录试件破坏时的压力数值。    E4 计算    E4.1 每个试件的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P                    ?σ=━━━━ ………………………………………(E1)                             S    式中:σ───试件的抗压强度,MPa;              P───试件破坏时所承受的荷载,N;           S───试件的受压面积,mm[2]。    E4.2 制品的抗压强度为该制品中切取的三块试件的平均值。    E5 试验报告    E5.1 试验单位;    E5.2 产品名称;    E5.3 试件密度;    E5.4 每块试件的厚度;    E5.5 每块试件的试验结果及最后制品试验结果;    E5.6 加荷速度;    E5.7 试验日期;    E5.8 试验人员。         附录F    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补充件)    F1 试件       从按附录G(补充件)规定方法确定的样本中随机抽取样品制成三    块长约250mm,宽为75~150mm,厚度为制品厚的试件,对弧形板、    管瓦应加工制成上述长宽,尽可能厚的试件,但厚度不得小于25mm。    无法制成这样的试件时,可用同品种、同批号、同厚度的平板制品    替代。    F2 仪器设备    F2.1 抗折试验机:任何合适形状的标准试验机。机器夹具应装有直径    30±50mm,至少长150mm的圆形支承肋,下夹具装有两根支承肋,二者    中间间距为200mm,第三个支承肋固定在上夹具上,并位于下支承肋间    距的正中,三个支承肋必须保持平行,如图 F1。    F2.2 恒温箱:同附录C.2.2。    F2.3 干燥器。    F2.4 钢直尺和游标卡尺。    F3 步骤    F3.1 将试件置于383±5K(110±5℃)的恒温箱内烘干至恒重,然后移    至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F3.2 测量每个试件的宽度和厚度,1到0.5mm和0.1mm。    F3.3 将试件对称地置于下支承肋上。    F3.4 调整加荷速度,使得上支承肋移动速度每分钟不超过试件厚度的10%。    F3.5 加压直至试件破坏,记录试件的最大荷载。    F4 计算    F4.1 每块试件的抗折强度按下式计算                                3PL                         R=━━━━━━   …………………………(F1)                              2bhh    式中:R────试件抗折强度,MPa;          P────试件最大荷载,N;          L────下支承肋中心间距,mm;          b────试件宽度,mm;          h────试件高度,mm。    F4.2 制品的抗折强度为2个试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F5 试验报告    F5.1 试验单位;    F5.2 产品名称;    F5.3 试件的宽度、厚度、最大载荷;    F5.4 每个试件的试验结果和最后制品试验结果;    F5.5 加荷速度、下支承肋中心间距;    F5.6 试件密度;    F5.7 试验日期;    F5.8 试验人员。        附  录  G    检验规则与评定    (补充件)    G1 目的:本附录为检验硅酸钙绝热制品合格判定所制订的规则。    G2 名词术语    G2.1 批货:货物中同类包装单位(如箱装硅酸钙绝热制品)组成的付货部分 。    G2.2 检验批量:批货中作整体接收或拒收的部分,它取决于从该批量中抽样的结果。    G2.3 样本:不考虑质量而随机从同一检验批量中抽取的一个或多个单位的产品。    G2.4 抽样方案:为合格检验制定的抽样计划(样本数目、次数等)。    G2.5 临界缺陷:鉴定和经验表明在具体使用和维修中或者产品本    身可能导致危险或不安全条件的缺陷。    G2.6 重大缺陷:可能导致产品断裂或严重降低产品使用性能而又    称不上岸临界缺陷的缺陷。    G2.7 徽小缺陷:基本不会降低产品使用性能的缺陷。    G3 检验批量和抽样方案    G3.1 检验批量:同一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同品种、同级别的制品为    一批量,平板和弧形板最小批量为1500m2,管壳最小批量为150包    装箱,若批量小于上述批量时,可由供需双方按协议自行确定抽样。    G3.2 抽样:一个样本应由一个或多个包装单位组成,一个包装单    位可以为一箱平板或一段管状绝热制品,包装单位应从检验批量中    随机抽出。    G3.3 抽样方案:按检验批量的大小将样本数量列于表 G1。    G4 验收标准    G4.1 试件:接受检验时,将一个样本中的全部制品视为质量完全    相同的材料,试验人员从该样本中随机抽取或切取所需要的试件。    试件的数量根据试验项目所规定的数量进行。    G4.2 试验方法: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G4.3 缺陷分类:对于不同性质的缺陷应按表G2进行分类。    G4.4 合格判定:本标准采用二次抽样方案,即第一次抽样检验时,    缺陷样本的数量若小于或等于表G1中第5和第9栏时,应予验收。若    超过表G1中第6和第10栏时应予拒收,介于两者之间则进行第二次    抽样,按表G1中第4栏的数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的缺陷样本数量    小于或等于表G1中的第7和第11栏时应予验收,超过或等于表G1中    的第8和第12栏时,应予拒收,第一次抽样的缺陷数必须累计。    G4.7 当生产工艺和原料发生变更时,厂方必须进行全套项目试验。    G4.8 正常生产条件下,厂方必须通过第三方进行合作检验,每年至    少一次。            表G1:用于合格检验的抽样方案及合格判定标准                                    表 1  ────────┬────────┬──────────┬──────────    批量大小     │    样本数量    │     重大缺陷       │      微小缺陷 ────┬───┼───┬────┼─────┬────┼─────┬──── 平板及弧│ 管壳 │第一次│第一次加│第一次数目│总的数目│第一次数目│总的数目    形板 │      │      │上第二次│          │        │          │ ────┼───┼───┼────┼──┬──┼─┬──┼──┬──┼─┬──    m[2] │ 件数 │      │        │    │    │Ac│Re  │Ac  │Re  │Ac│Re ────┼───┼───┼────┼──┼──┼─┼──┼──┼──┼─┼──    1    │  2   │  3   │    4   │ 5  │ 6  │7 │ 8  │ 9  │10  │11│ 12 ────┼───┼───┼────┼──┼──┼─┼──┼──┼──┼─┼──    1500 │ 150  │  2   │    4   │ 0  │ 2  │1 │ 2  │ 0  │ 2  │1 │  2 ────┼───┼───┼────┼──┼──┼─┼──┼──┼──┼─┼──    2500 │ 250  │  3   │    6   │ 0  │ 2  │1 │ 2  │ 0  │ 3  │3 │ 4 ────┼───┼───┼────┼──┼──┼─┼──┼──┼──┼─┼──    5000 │ 500  │  5   │   10   │ 0  │ 3  │3 │ 4  │ 1  │ 4  │4 │ 5 ────┼───┼───┼────┼──┼──┼─┼──┼──┼──┼─┼──    9000 │ 900  │  8   │   16   │ 1  │ 4  │4 │ 5  │ 2  │ 5  │6 │ 7 ────┼───┼───┼────┼──┼──┼─┼──┼──┼──┼─┼──    15000│ 1500 │ 13   │   26   │ 2  │ 5  │6 │ 7  │ 3  │ 7  │8 │ 9 ────┼───┼───┼────┼──┼──┼─┼──┼──┼──┼─┼──    28000│ 2800 │ 20   │   40   │ 3  │ 6  │8 │ 9  │ 5  │ 9  │12│ 13 ────┼───┼───┼────┼──┼──┼─┼──┼──┼──┼─┼──    大于 │ 大于 │      │        │    │    │  │    │    │    │  │    28000│28000 │ 32   │   64   │ 5  │ 9  │12│ 13 │ 7  │ 11 │18│ 19 ────┴───┴───┴────┴──┴──┴─┴──┴──┴──┴─┴──     表中:Ac────合格判定数;Re─────不合格判定数。                              表  G2:缺陷分类 ──────────┬────────┬─────────┬─────────       类别          │    性  能      │   材料形状       │     有关条文 ──────────┼────────┼─────────┼─────────      临界缺陷       │     可燃性     │   各种形状       │       5.5 ──────────┼────────┼─────────┼─────────        重           │     厚度       │    各种形状      │      5.1.1                     │     内径       │    管    壳      │      5.1.1        大           │     壁厚均匀性 │    管    壳      │      5.1.3                      │     密度       │    各种形状      │      5.2           缺           │     导热系数   │    各种形状      │      5.2                        │    最高使用温度│    各种形状      │      5.3        陷           │     抗折强度   │    各种形状      │      5.2                     │     抗压强度   │    各种形状      │      5.2 ──────────┼────────┼─────────┼─────────                     │     长和宽     │    平板、弧形板  │      5.1.1                     │     内径       │       弧形板     │      5.1.1        微           │     长         │       管 壳      │      5.1.1        小           │     垂直度     │     各种形状     │      5.1.4        缺           │     平整度     │     平    板     │      5.1.5        陷           │     含水率     │     各种形状     │      5.4                     │     缺棱、缺角 │     各种形状     │      5.1.2 ──────────┴────────┴─────────┴─────────      附录H    导热系数方程    (参考件)    H1  本标准推荐240、220号硅酸钙绝热制品导热系数方程为:                                          _                       ?λ=λ0 + 0.00011(T-343) …………………(H1)    式中:λ0───── 硅酸钙绝热制品在343K时的导热系数,W/m.K;          λ─────  硅酸钙绝热制品在T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K;          _           T──── 硅酸钙所处的平均1温度,K。    H2 本标准推荐的导热系数方程只适用于按GB 10294规定方法确定的场合。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有:水电部电力建设研究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    局标准化研究所、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电力建设保温制品厂、浙江    宁海保温材料厂、江苏宜兴保温材料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方方、瞿镇华。

 
标签: 硅酸
 
更多>同类资讯
已关闭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热门主题:
资讯词库     2019 2018 资讯 国内 化工 塑料 产品 家居 市场 行业 涂料 动态 价格 中国 地板 政策 玻璃 环保 法规 能源 产业 公司 卫浴 国际 智能 建筑 管材 项目 全球
词库分页     [1-2000]    [2001-4000]    [4001-6000]    [6001-8000]    [8001-10000]    [10001-12000]    [12001-14000]    [14001-16000]    [16001-18000]
[18001-20000]    [20001-22000]    [22001-24000]    [24001-260000]    [26001-28000]    [28001-30000]    [30001-32300]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