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官媒连续8天刊发“中财文”系列署名文章,系统阐释中国经济现状与政策取向,其中10月2日第三篇强调“横向全视角”与“纵向全周期”的辩证分析方法,标志官方对经济形势判断趋于理性务实,摒弃短期情绪化解读。该方法论要求从全球产业周期、发展阶段对标国际历史水平、行业协同联动等维度综合评估,为“十五五”规划制定提供方法论支撑。规划内容结构预计延续“十四五”框架,涵盖创新、产业、市场、数字信息、乡村振兴、城镇化、区域协调、生态保护、对外开放、“一国两制”、民生、教育、文化、国防安全等板块。政策优先级变化将通过篇章排序体现,如“创新”与“市场”位置调整可能反映战略重心迁移。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3–7月形成的26份专项调研报告为关键预判窗口,涵盖国家安全、财政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建设、预算管理等核心领域,为规划内容提供实证依据。
核心主线一:经济增长目标锚定
“十五五”将首次明确设定GDP增长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明确将“经济较快增长”置于更优先位置。基于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万美元时增速约7.5%,2万美元时约4.3%,中国当前人均GDP约1.3万美元,合理增速区间为4.5–5.0%。国家信息中心等智库建议目标为年均4.8%,“十六五”降至4.3%,预计“十五五”目标区间定为4.6–4.8%,兼顾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双重诉求。该目标设定将打破“十四五”期间未设具体数值的模糊策略,标志着政策从“保底思维”转向“目标牵引”。目标锚定将直接影响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同节奏,引导市场预期稳定,为投资、消费、出口提供明确增长预期。同时,目标设定将与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形成联动,避免单纯依赖要素投入,推动增长模式向效率驱动转型。
核心主线二:扩大内需与民生投资
消费被提升为中长期战略基点,全国人大财经委将“扩大消费需求”列为重点调研议题,预计“十五五”将首次设立“消费对GDP贡献率”量化指标,形成政策指挥棒。当前中国消费占GDP比重显著低于国际均值,亟需系统性提升。重点方向包括服务消费(文旅、养老、医疗)、全面清理制约消费的行政壁垒、构建跨部门长效协同机制。投资方面强调“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前者延续“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逻辑,预计推出80–100项“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国家级工程;后者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七大民生短板,推动财政资源向“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倾斜,构建民生型投资体系。该双轮驱动模式旨在打破“重投资轻消费”惯性,实现内需结构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结构性转变。
核心主线三: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被明确为“十五五”核心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4月座谈会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十四五”目标17%未达标),预计“十五五”目标提升至≥20%。新质生产力体系由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三支柱构成。未来产业六大领域包括:未来制造(人形机器人、增材制造)、未来信息(6G、量子信息)、未来材料(纳米、高温超导)、未来能源(氢能、新型储能)、未来空间(深海、深空、低空经济)、未来健康(基因、细胞治疗、脑机接口)。工信部已启动专项政策制定,构建完整政策支持体系。全要素生产率(TFP)成为核心衡量指标,TFP每提升1%,人均消费、投资、出口等将提升2.4–4.2%,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政策将围绕技术攻关、场景开放、标准制定、资本引导四方面发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核心主线四:高水平安全与制度重构
“高水平安全”将作为独立章节纳入“十五五”规划,与“新发展格局”形成闭环支撑,涵盖金融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能源安全、军事安全四大维度。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被列为最突出特征,贸易体系(逆全球化、供应链脱钩)、金融体系(数字技术冲击货币体系)、科技体系(AI拐点提升TFP)面临系统性重构风险。安全体系构建将推动关键领域国产替代加速,强化产业链韧性,建立战略物资储备与应急响应机制。制度重构聚焦三大领域:一是制造业比重表述从“保持基本稳定”调整为“保持合理比重”,并建立投入机制,反映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趋势;二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2030年前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为辅,2030年后转为总量为主,同步完善碳核算、全国碳市场、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探索“碳标识”与财政补贴(如以旧换新)联动;三是财税改革推动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优先改革高档手表、游艇、高尔夫球具、珠宝玉石等奢侈品税目,引导地方从“重生产”转向“重消费”驱动;四是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三权分置”,盘活全国18%闲置宅基地(约3500万亩),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跨省占补平衡、全国统一土地交易市场,优化城市工商业用地配置。

